:::
:::

臺灣 AI 熱潮三大挑戰

 

全球人工智慧(AI)發展熱潮提振科技股價格以及半導體和電子產品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臺灣成為最大的贏家之一,因為資通訊(ICT)產業占臺灣 GDP 的比重高達 20%更占臺灣出口總額的 60% 以上。受到如此旺盛的需求帶動,2024 年第二季臺灣出口年增 16% ;其中,出口訂單不僅來自美國,也來自中國大陸。

投資方面,此前臺灣政府公布利多政策,鼓勵臺商回流,加之地緣政治局勢驅動為臺灣帶來外國直接投資(FDI),從 2019 年至 2024 年 6 月期間,臺灣 ICT 出口訂單的本地生產比例從 8% 大幅上升至 19% 出口與投資形成良性循環。隨著科技週期復甦,2024 年第二季機械設備進口也可見反彈,這反映出製造商們對前景持積極態度,因而增加投資和設備購買。

 

儘管薪資並未顯著增加,但股市和房價繁榮帶來積極的財富效應有助於提振消費成長。今年迄今,臺灣股市是亞洲各個股市中表現最好的以新臺幣計算上漲了 25% 。不動產方面,由於政府的總體審慎政策趨向嚴格,房價到達高點後已穩定下來。儘管如此,隨著不動產交易和按揭貸款的加速成長,臺北的房價仍比 2022 年高出 11% 。

臺灣經濟模式正順應當下 AI 熱潮,發展趨勢樂觀,但這不代表不會面臨風險。事實上,從中期來看,將有三大挑戰值得關注

 

 AI 產業是把雙刃劍 

臺灣經濟和股市高度且日益集中於靠 AI 相關產業驅動的成長模式。儘管因為有外國直接投資的帶動,整體資本流入穩定,但股市的外資資金流從年初以來的趨勢是下行的,換言之,外國投資者仍在拋售臺灣股票。臺灣股指與輝達(NVIDIA)這類企業之間的相關性愈發密切,這就導致股市很容易受到相關產業的影響。例如,如果 AI 市場的發展不如預期迅速,或美國市場受到盈利不佳的影響,這些因素可能會導致臺股面臨突然回調的風險。如果最終用戶需求不再那麼強勁AI 的炒作和熱度消退臺灣可能會面臨需求弱於預期和相關行業資本輪番外流的局面

 

 產業成長分化出現「荷蘭病」症狀 

臺灣的各個行業間成長分化更加明顯,呈現「荷蘭病」的症狀。與 2019 年相比,2024 年 5 月 ICT 相關行業的實質薪資增加了 15% 以上但 ICT 相關從業人員相對於整個就業市場的比例不到 10% 。與此相對應的是,批發和零售業占就業的 20% ,但許多其他行業的實際工資有所下降。這種行業之間的薪資差異和比例不平衡可能會導致社會和經濟結構的不穩定

 

 通膨居高於 2% 央行升息壓力 

隨著經濟成長強勁,如果通膨始終頑固居高不下臺灣央行不排除會選擇將貨幣政策進一步收緊的可能性。雖然在控制通膨方面出現有望跡象,但消費者物價指標(CPI)仍然不穩定,通膨率並在某些月份保持在 2% 以上。臺灣央行 — 楊金龍總裁表示,繼今 113 年 3 月份的意外升息後,央行政策不想再為市場帶來其他意外。但從實際上看,升息也許是遏制通膨壓力和仍然過熱的房地產市場的唯一途徑特別是按揭貸款成長率進一步飆升的情況下

 

總而言之,2024 年仍將是臺灣發展經濟的好年頭,但進入下半年後風險顯然更多出口和投資仍將繼續起到支撐經濟的作用,但是消費減速可能會成為拉低經濟走勢的因素。中期來看,對 AI 產業的依賴可能會成為一把雙刃劍,帶來繁榮的同時也需要關注風險。

 

文章來源: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