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量化數據+質化理念=生產力

 

早期,科學管理學派以各種數據方程式來解構管理的方法論,一直存有影響力,當數位轉型智慧化發展蔚為風潮後,企業之策略規劃管理作為也逐漸重視對各種營運數據之分析與解讀。過程中,生產力也被演化成一套數據指標,但這樣的化約式解讀真能完整的代表生產力嗎?值得深思!

 

經濟彭博周報於 113 年 6 月 24 日刊載了一篇《美生產力超車歐洲關鍵》文章,該文提到「以美元計價的每單位工時 GDP 來看,除美國以外,生產力最高的兩大經濟體 — 法國、德國,如今每單位工時 GDP 比美國落後 15% 及 11%」並歸結出「… 最初生產力上升,是由於消費與就業從受疫情衝擊最嚴重的低薪、低生產力的實體服務類工作轉移 …」之推論,亦引用了波士頓顧問集團首席專家之論述「美國殘酷、近乎不人道的大裁員,結合政府疫情期間的紓困計畫,似乎造就了生產力成長」文末,平衡性的引用其他專家意見「… 分析美國從 2019 以來,生產力表現突出的原因『疫後就業市場動態的跨國差異』只排第三,次於『既有生產力發展趨勢』及『可能放大美國每小時生產力成長的統計方式差別』…」表示「生產力的提高或許不能全然歸功於裁員」。

 

上述生產力數據因市場高度通膨環境與企業大規模裁員而提升,並以代表勞動生產力之「單位工時 GDP」觀點來論述生產力,本就陷入了傳統生產力之價值觀;筆者認為:這並非民眾所樂見之情境,「生產力之提升」應以促進國民福祉為目標。且生產力不僅是一個彰顯競爭力之數值,其背後所追求對各種生產要素之最佳化總合,進而改善社會總體之生活。

 

企業生產力提升應以「總和生產力」觀點看待,從人本角度檢視最終是否有效提升員工幸福感質化理念量化數據並非對立,而是融合應用檢視數據促成質化目標,過程中之種種作為才能精確落實又精鍊,進而確保成果。

 

以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CPC)近年推動精實(LEAN)作法為例,過去之推動方式僅聚焦「減少浪費及損耗」旨在降低成本來提升服務效率。當融入「總和生產力」觀點之後,目標昇華為「創新驅動價值與效能」推動範疇擴及內部同仁、外部客戶、社會大眾與環境關懷;思考哪些數據攸關前述關係者之滿意度,進而致力於體驗設計服務歷程售後回饋,大大提升整體之價值。近來,CPC 將總和生產力觀點結合永續經營理念重視人本與全球永續發展要素制定符合 ESG 規範之策略,從環境保護(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等構面規劃具體作為,以更宏觀之價值視野來落實 LEAN 之推動

 

過程中,我們重視量化數據收集質化企業文化形塑,並配合智慧化理念,運用科技工具收集前述流程之各種數據,讓「管理作為」隨數據滲透到更廣域之經營範疇,以確保目標達成。數據不僅是檢驗成效的工具,有效的控管數據將協助企業朝永續經營目標邁進

 

數位時代中,數據已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份,企業看待數據的格局不應只侷限在 KPI 觀點,生產力之提升與生活品質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經營者應調整視野!從營運體質生產流程的俯視視角中抬起頭,望向更遠處,看見企業本體、消費族群、社會環境、未來展望等層面,發掘更多提升價值鏈的創新可能;反推過程中,某個環節能透過哪種數據應用來升級?結合哪種科技工具來優化?如此,才是用數據提升生產力,而非僅用數據來檢視生產力。

 

加入好友 2024 祖父母節:CPC 金夏樂齡-6

文章來源:myMK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