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臺灣 2025 碳費徵收

 

臺灣政府日前拍板了碳費徵收方案,2025 年 5 月將開始試申報2026 年正式徵收。該方案設定「每公噸碳排放的標準費率為新臺幣 300 元」並提供企業 2 種優惠費率選擇:最高標準減量計畫之 A 方案新臺幣 50 元B 方案新臺幣 100 元。這項政策公布後,勢必對臺灣製造業,尤其高碳排產業(如:鋼鐵、水泥、石化業)產生深遠影響。

 

1️⃣ 產業轉型壓力大

臺灣製造業多數為高碳排企業,亦將成為碳費徵收的主要對象;根據方案內容,年排放量超過 2.5 萬公噸的製造業將成為首批被徵收碳費的企業。這些企業之中,不乏對出口依賴程度高的產業(如:鋼鐵、水泥、電子業),面對碳費壓力,將不得不加速轉型,減少碳排放。

尤其是選擇優惠費率 A 方案的企業,必須在 2030 年前相較 2021 年削減 42% 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這是一項極具挑戰的目標(鋼鐵業需削減 25.2%、水泥業需削減 22.3%)。這些行業本就面臨技術轉型的壓力;如今,碳費的推行將使它們更急迫的進行低碳技術投資。尤其是在碳費優惠措施沒有永久豁免的前提下,這些企業勢必需要找到更具成本效益的減碳技術方案。

 

2️⃣ 減碳誘因低,環保達標難

雖然臺灣政府推出了碳費徵收方案,但許多環保團體認為,當前費率過低,難以促使企業進行大規模的減碳行動。特別是高碳排事業在優惠政策下,最低碳費僅需支付每公噸新臺幣 10 元,遠低於國際水準。這種較低的費率可能釋放錯誤訊息,導致企業對減碳的意願不足,難以實際推動綠色轉型。

臺灣氣候行動網絡的研究表明,對於鋼鐵、水泥和化工等高碳排產業來說,只有當碳費每公噸超過 100 美元這些行業的減碳技術投資才具有經濟可行性。因此,現行的費率可能會延遲企業低碳轉型的步伐,影響臺灣 2030 年和 2050 年淨零排放的長期目標。

 

3️⃣ 國際競爭力的挑戰

臺灣製造業對全球市場的依賴度高,尤其是在面對國際競爭對手(如:日、韓等國),碳費政策的實施可能影響臺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臺灣工業總會表示:過高的碳費將加劇製造業的生產成本,對出口不利。同時,由於臺灣的碳費制度尚未與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同步,對進口高碳產品的稅收機制仍未完善,這可能導致外國高碳排放產品得以廉價進口,進一步削弱本地產業的競爭力。

 

4️⃣ 企業因應與未來發展機會

儘管碳費制度帶來壓力,臺灣部份企業仍積極因應。如:台積電表示將遵循政府規定並實施自主減量計畫,預期對財務影響有限。這也顯示出具備前瞻性策略的企業,能夠在碳費政策下取得競爭優勢

同時,碳費徵收亦有可能刺激更多企業投入研發和創新,加速發展低碳技術綠色能源,從而提升其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

 

碳費徵收無疑將對臺灣製造業帶來多方影響,包括推動產業加速低碳轉型加大減碳技術投資等需求,以及面臨國際市場競爭力挑戰。

隨著全球碳排放管制趨嚴,臺灣製造業若能即早適應趨勢將在未來的低碳經濟中贏得一席之地。企業應利用政策的過渡期,積極進行低碳轉型,提升自身韌性與經營體質,以應對未來更加嚴格的國際減碳要求。

 

 延伸閱讀 

 

 

加入好友 2024 祖父母節:CPC 金夏樂齡-6

文章來源:myMK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