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職場新趨勢「慢生產力」
- 發佈日期:
歐美職場新趨勢「慢生產力(Slow Productivity)」一詞出自美國暢銷作家 Cal Newport 出版的《Slow Productivity:The Lost Art of Accomplishment Without Burnout》一書,職場專家認為:後疫時代加重了人們對「心理健康」的重視。
拒絕高壓環境或超長工時,避免工作造成身心枯竭;強調越慢越好的「慢生產力(Slow Producticity)」逐漸滲透歐美職場,顛覆傳統觀念對效能和生產力之詮釋。
後疫時代,工作模式改變,觀念亦隨之重置(遠程工作常態化、混合工作模式、數位工具普及、工作文化重視、重新評估工作效率等)這些變化影響個人工作方式,亦促進企業文化和管理模式轉變。以下是「慢生產力(Slow Producticity)」3 原則:
1️⃣少做事|Do Fewer Things
每人每日工作時數都只有 8 小時,應以「是否有足夠時間完成任務」為標準;減少待辦事項,並非要忽視工作,而要「從容不迫」的集中精力來完成最重要的任務。從冗長的待辦清單中辨識關鍵任務,並將大部分時間投入在少數的重要事項,建立一種可持續的工作方式,絕非依賴加班或自我逼迫的極端方式。
2️⃣更自然|Work at a Natural Pace
工作中保持「自然節奏」至關重要,匆忙完成重要工作只會降低品質,忙碌並不等於高效率,工作品質是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應以適合自己的步調執行任務,確保每項工作成果皆可達到最佳水平。
3️⃣高品質|Obsess Over Quality
每個人都應培養對高品質的執着,即使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慢生產力」主張慢工出細活是高品質的不二法則,減少倦怠感,讓工作者在繁忙的工作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
「慢生產力」對臺灣而言是相對新穎的概念,臺灣工作環境和文化有其獨特性,產業在轉型方面,逐漸與歐美的慢生產力理念契合。中小企業靈活且快速調整策略,使它們能專注於小規模、高品質的生產,而非大規模的快速生產。
總體而言,面對全球激烈競爭、市場快速變化,慢生產力強調改善工作環境、提高員工滿意度和幸福感,有助於實現長期的工作效能,提升生產力,依據不同國情與區域的自身文化、社會結構和經濟背景等,靈活調整慢生產力的實施方式以保持競爭力、創新力和生產力。
【參考資料】
換日線, 臺灣工作狂看過來:當你還在燃燒殆盡,歐美職場正流行「慢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