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 經濟關鍵字「緩」

 

你知道「2025 經濟關鍵字」是哪個字嗎?《經濟日報》舉辦「經濟投資展望論壇 — 智勝 2025」讓民眾從 34 個經濟關鍵字中票選第一名為「緩」

科技快速遞進中,「緩」在民眾心中帶來何種啟示?緊追在後的是混沌不明的「混」,難道是意指未來走向不明確,存有多項變因?

回顧 2024 經濟關鍵字為人工智慧的「智」此字在 2024 全年度完美詮釋 AI 人工智慧與智能應用。2025 若以「緩」描述產業現況,是否預言科技前進遲緩?面對嶄新年度,許多分析師互相交流,一致懷疑「AI 還能紅多久?」是否會如 Metaverse 或 Clubhouse 般曇花一現?

 

觀察近年科技發展趨勢,智慧型手機發展遲滯,除了低配版在第三世界獲得熱烈回響,高階機型的市場反應其實一般;而 AI PC 也沒有在雲端與終端之爭中大獲全勝。Google 面對危機四伏的廣告市場積極開發諸多硬體產品(如:Pixel 9 系列智慧型手機、Pixel Watch 3 系列智慧手錶與 Pixel Buds Pro 2 無線耳機)也積極開發 AI 產品 Gemini 的生成式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Meta 則持續以軟實力維持營收,其專注於硬體開發的部門,單季虧損高達 44 億美元。

科技界若無新題材表示 AI 確實還會紅幾年。然而,當所有玩家湧入 AI 這場戰局,首先應購買設備(如:伺服器、晶片或其他構築 AI 夢想的硬體裝置)。有些企業嘗試將原有服務或產品賦能 AI,有些則已實踐市場從未見過的創新轉化成產品,下一步便要面對現實 — 如何獲利

 

觀察全球 AI 產品市占率最高的 OpenAI,截至 2024 年 6 月的營收,在過去 6 個月內翻倍至 34 億美元,預計 2025 將達到 116 億美元。儘管營收迅速增長,但構建和運行 AI 模型的成本高昂,致使 OpenAI 仍處於虧損狀態,有報導指出,今年的虧損可能高達 50 億美元。

而 OpenAI 主要營收來源為訂閱費用與 API 授權(約 32 億美元)另與 Microsoft Azure 合作,通過 Azure 平台提供 OpenAI 模型的訪問權限(約 2 億美元)。倘若 OpenAI 繼續精進服務不評估其商業模式它還挺得住長期的虧損嗎

 

同理可證,以「科技島」著稱的臺灣 2024 經濟關鍵字為人工智慧的「智」,在軟硬體方面政府集團為 AI 發展與應用皆投入大量資源與新創方案。2024 想必已累積了不少創意,有些甚至已發展為成熟產品並躍上國際舞台;是時候該緩一緩,觀察並思考該如何穩固市場份額。2025 全球經濟迎來疫後大復甦,同時深受環境與氣候的影響,亦應避免政策凌駕經濟而造成不合理的產業布局請先「暫緩」,給自己寬裕的時間重新思索該如何踏出穩健的下一步

 

加入好友 2024 祖父母節:CPC 金夏樂齡-6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