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智慧生產力起手式

CEO請就位 建構智慧生產力軸心
  在產業環境丕變的今日,所有領導人的日常寫照是:「股東結構複雜,市場瞬息萬變、科技推陳出新,以及時常得面臨十字路口的抉擇,這是幾十年前所難以想像的,更重要的是,環境變化的速度不斷地加快,讓當今的企業領導人不但得有銅牆鐵壁的胃、強健的神經系統,一心九用之餘,還得跟網路接上線。」美國南加大領導學院創辦人華倫.班尼斯(Warren Bennis) 教授一席話說得當今企業領導人心有戚戚焉。

組織結構決定轉型高度
  由此可知,當前領導人都面臨在研發、生產、物流、行銷以及服務上,提昇生產力的必要性。因此,領導人啟動數位轉型是勢在必行。
  正所謂,老方法解決不了新問題!科技進步帶動經營模式不斷翻新下,「速度」成為企業決戰全球的關鍵性元素,加上國際化與全球化發展,多國多點的全球佈局、策略聚焦的需求、資源迅速而有效地整合及運用、全球人才的妥善延攬,組織勢必要運作得更具效能,以創造更大的價值。近年來,也可見不少組織大張旗鼓地因應數位轉型設置新部門,或重新定義現有組織定位與價值,可以歸納下列4類:
1. 在現有組織架構另外成立專案部門並直接歸屬CEO,屬於1∼2年短期任務編組部門,一旦專案完成後即解散。
2. 在組織架構下創建轉型部門,規劃時間長達5∼10年,亦是目前全球超過4成企業採取組織架構。缺點則是其他事業單位可能認為「不關我的事」而處於被動。
3. 將轉型部門拆成小單位,佈置在各個事業單位。再另設一個部門去協調各個部門內建轉型的功能。此為最理想的組織形式,因佈建成本較高,此種比例較低。
4. 由於企業規模過於龐大,難以成立單一部門推動轉型。採取另外成立子公司,專責推動轉型業務。

5階段診斷轉型現況
  當然,企業推動數位轉型方法不會是一條直線,更多時候是經由X、Y軸線,最終方能找到有效路徑。根據國際數據資訊(IDC)研發的「數位轉換成熟度模型」(DX Maturity Scape)中針對企業數位轉型分析出5個階段。

智慧生產力起手式-1
  模型中也指出,台灣絕大部分企業多落在階段2;中國大陸、韓國,多半介於階段2與階段3之間,東南亞國家則是處於階段1或2,相對的新加坡、澳洲、紐西蘭等國家都已達到階段4。IDC分析認為台灣產業結構長期為「出口導向」,並且多以製造業為主,加上產業擁有多數土地、設備等有形資產,一旦因應競爭佈建智慧工廠、智慧機器人、導入AI、提昇生產力,無論是投資規模或技術升級都是龐大且複雜的課題,過去的優勢反而成為推動數位轉型最沉重的包袱。相反的,近年來由於數位科技發展蓬勃,驅動產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刺激金融服務業的數位轉型步伐變得非常快。

轉型之痛勿踩變革8地雷
  組織轉型可以創造規模經濟效益,也可以發揮彈性決策、快速行動的優點,但不論組織以哪種形式運作,勢必透過變革手段,為組織進行有系統的檢視。
  對組織而言,無論是捨棄既有的服務、產品、政策、做事的方法等,都是一項長期抗戰,並非一蹴可幾。
  學者約翰.科特(John P. Kotter)曾帶領其團隊研究福特汽車(Ford)、英國航空(British Airways)、必治妥施貴寶公司(Bristol-Myers Squibb) 等100家企業,如何啟動組織變革帶動企業轉型,以因應日趨競爭的市場挑戰。他發現,有些組織變革十分成功,有些則一敗塗地。原因在於絕大多數的企業於完成初步的組織變革後,恣意享受變革的成果,便容易陷入成功的假象而失去衝勁。這是因為每個成員都習慣於使組織保持在穩定的狀態下,一旦有外來的異動,都會促使組織進入抗拒與警戒的狀態。他提醒領導人,啟動組織變革應避免8大錯誤
1. 無法建立危機意識
2. 無法建立領導聯盟
3. 缺乏願景
4. 溝通不足
5. 無法有效化解障礙
6. 無法規劃並創造短期成果
7. 提早宣佈勝利
8. 未能將變革深植於企業文化

CEO請就位展開致勝作為
  如上所述,我國企業推動數位轉型速度普遍較慢,原因來自於CEO的遠見與決心。哈佛商學院教授唐納.薩爾(Donald N.Sull)曾說,企業要能成功不墜,就必須打破日久累積的「行動慣性」;對CEO而言,亦是如此。任何形式的變革,說不痛苦是騙人的,但「領導」必須扛起責任,並提出具體達成目標的承諾與方法。CEO在思考數位化帶來的各種策略可能性和風險之同時,還需為組織打造新的能力與文化,鍛鍊新的組織肌肉。這是有別於過去,極度倚賴領導人的個人能力和英雄式魅力光環的加持,取而代之的是擁有縝密的思考脈絡與組織運作的能力,還得思考自己離開後,企業如何能夠繼續有所作為。因此,如何具備排除萬難的魄力?如何在適當的時機,就察覺競爭的需要,領導變革?如何突破組織中與成員的各種抗拒與反彈而堅持下去?CEO請就位!
 

本為摘錄自《智慧生產力起手式》一書部分精彩內容,購書連結:https://store.cpc.org.tw/Book/Contents/BLE011